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八方观点 > 正文

2022中国货币政策,这三个细节值得关注!

来源: 市场资讯  2022-01-04 16:03

2022中国货币政策,这三个细节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 崔吕萍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落地的重要“参照系”,每一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都备受业界关注。我们发现,2022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至少“瞄准”了三件事——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这可以被解读为明确立场稳预期;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这可以被解读为明确方法稳节奏;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这可以被解读为明确规矩稳发展。

而在我们提炼出的这三个明确三个稳背后,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引起注意?

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贷款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如何来实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该如何体现?

“我们以前的基准利率是央行官定的,公布多少是多少。后来实行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采用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方式。现在看,企业的贷款平均利率已降到5%以下,是有统计以来的最低点。”谈及这一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这样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徐葵君看来,2021年12月20日,LPR报价利率19个月来首次下调,且呈现1年期降、5年期不变的态势,这可以被视为市场对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政策的响应,反映了各报价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可以被视为银行主动让利给实体经济,有助于2022年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贷款成本进一步下降,或拉动整体贷款利率下行。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需要金融政策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应支持,稳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活力以促进经济增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总体而言,金融系统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向实体经济让利,一是降低利率,二是货币政策提供资金,三是银行减少收费。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其中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占比近四成。

高耗能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仍需金融机构持续支持!

工作会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工作节奏?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企业国际化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吴培冠强调,金融机构不应该搞“一刀切”,应对企业进行精准评估。“哪怕大类上是属于高能耗行业的,这里也有优质企业,同样需要金融机构继续支持。银行应继续利用科技手段优化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减轻企业融资压力。”吴培冠表示。

徐葵君则认为,要在绿色金融量质双升中,处理好减排和发展的关系。

“我们应正确认识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既要支持绿色产业,又要支持高碳产业的减排项目和技术,确保融资充分性和均衡性。为此我建议:一是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方面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向绿色领域,降低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传统绿色信贷、债券服务质效,开拓环境权益抵押融资、能效信贷等新型绿色信贷及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新型绿色债券,创新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综合化服务体系,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提供碳开户、登记、结算、碳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二是要推动绿色产业和高碳产业共同转型,在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绿色产业聚集的同时,也要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过渡,聚焦企业低碳转型项目,如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低碳能源系统,煤炭完全利用的碳中和技术、热储能系统等,为企业提供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徐葵君表示。

贺强表示,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理解,防止有些人冒用“双碳”名义,干“跑偏”之实。同时,我们需要发展绿色金融,但绿色金融同样需要宏观上的总体把握,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有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这样大家才能有计划地实施。

能做的很多,风险也不少,金融科技,应用、管理要兼顾!

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

在郭田勇看来,未来,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支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全面推进普惠性“三农”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数据平台,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支付结算、资金管理等服务,构建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满足广大农村需求。

在民建北京市委会委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看来,近些年,金融科技在显著提升金融业务运营效率的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引入了新的风险因素:一是互联网科技平台的市场垄断风险;二是数据“孤岛”引发数据共享不足;三是数据滥用导致隐私泄露问题;四是无牌照或超范围从事金融业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面对金融科技这一系列突出问题,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也在持续优化。”刘勇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将“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科技创新活动的审慎监管”作为重要工作任务。

“去年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数据监管政策,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通知》、央行金融数据反垄断治理、‘断直连’文件、《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以及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可见,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进一步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刘勇表示。

贺强提出,确实有必要对其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历史上金融的发展都是当时高科技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的结果,现在的金融科技发展,已呈现出了这种趋势,但要防止跑偏:“我们关注到,近期资本市场量化交易盛行,而量化交易可能也属于金融科技的范畴,但在中国的股市里广泛推行量化交易,这是存在问题的,会造成量化交易的机构和散户之间的不公平。”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