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时事要闻 > 正文

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卫星导航产业蓝海前景几何?

来源: 新京报  2020-06-23 16:24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如果算上北斗试验导航卫星,这颗星则是第59颗北斗卫星。

对于北斗三号来说,此次发射是收官之作;但对于中国的卫星导航产业来说,却是迈向全球的第一步。

从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到2020年完成北斗三号的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历时26年时间才得以全部完成。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三步走”的方式实现从中国到亚太,再到服务全球的过程,此次组网完成后将带动“北斗+”各细分行业快速发展,如精准农业、智慧城市、高精度测绘以及车联网等。

“三步走”计划:

耗时26年,北斗系统从中国走向全球

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始于1994年,当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直至2000年10月和12月,长三甲火箭成功发射第1、第2颗北斗一号卫星,首次实现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

其后在2004年,我国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通过长达8年的时间将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将服务范围从中国扩大至亚太区用户。

2009年,我国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共有30颗卫星,包括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前还发射了5颗试验卫星进行技术验证。从2017年11月至今,长三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24颗中圆地球轨道北斗三号卫星;长三乙火箭发射了2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北斗三号卫星。

至此,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可向海外用户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千寻位置是国内一家提供精准位置服务的初创企业,公司CEO陈金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卫星发射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从一个区域性的服务供应系统,变成能够在全球范围里面提供服务的系统,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其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从产业角度来讲,这个改变是全产业链受益的,尤其像芯片和终端产业。”陈金培指出,过去厂商对使用北斗系统的最大顾虑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的厂商集成了北斗的能力,但在全球某些范围内无法使用北斗的服务,使得中国厂商的产品服务和能力被降级;二是海外厂商在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第一首选不会考虑北斗,除非是要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海外厂商往往需要两套技术方案。

他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变成全球性系统后,对于像手机、无人机、汽车这样的终端产品来说,其在全球的使用体验和稳定性都将会有大幅提高。

卫星导航从军用到军民融合

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全球最早卫星导航系统,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至1964年期间美国海军和空军提出的Timation计划和612B计划。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这两大方案合二为一,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经过20年的持续投入后,最终建成如今的GPS。

其后俄罗斯、中国和欧洲相继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共同构成如今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虽然卫星导航系统最初是为军事服务,但随着技术体系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卫星导航开始转向民用领域,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中。1996年,美国通信委员会颁布命令,要求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手机必须具备定位追踪技术,GPS的民用市场规模开始腾飞。

根据美国RTI研究院发布的《GPS经济效益报告》(《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GPS累计创造商用价值达1.4万亿美元,而且90%的经济效益是在2010年后创造的。

该报告指出,GPS在电信、车辆信息系统、位置服务、测绘、油气、电力、矿业农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电信、车辆信息系统、位置服务的效益最为明显,占比分别为51%、24%、16%。

与美国相似的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正朝着军民融合的方向发展。2016年,北斗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2017年,北斗在以农业、交通运输为代表的示范工程得到大力推广;2018年,北斗被纳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4月2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充分发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作用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到要推进货车车载终端装备升级,积极做好道路货运行业北斗三号车载终端的测试和研发工作,制定实施推广应用北斗三号的技术政策,充分发挥北斗三号民用示范作用,推进实现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的平稳过渡。

卫星导航产业将加速发展

如今,随着北斗三号的组网完成,这也将对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的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

在北斗卫星系统的带动下,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运营服务、中游的终端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基础元器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下称《白皮书》)介绍,北斗三号卫星部组件已实现了100%国产化,卫星核心的元器件也全部实现国产化。

《白皮书》认为,北斗导航拥有行业市场、大众市场和特殊市场三大领域,其背后又涵盖形形色色的产业。如大众市场方面,智能手机、车联网、共享交通工具、穿戴设备等终端将有快速发展。2019年,除智能手机外的北斗导航终端产品销量占全部终端产品的19%,而2015年这一比例只有5%。

比如在自动驾驶方面,增强定位功能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陈金培透露,今年内,将有多达6个不同品牌的车型搭载千寻位置FindAUTO能力并正式量产上市。目前,千寻位置在自动驾驶的应用已达到车规级量产能力,可以为L2.5级的高速公路自动巡航,L3级的高速自动驾驶,或特定场景的L4级无人自主泊车提供精准、可靠的高精度时空绝对基准。

“千寻位置以时空智能基础设施为目标,公司不会只限于某个特定行业。今天我们服务的范围也是远远超过智能驾驶和汽车本身。除了汽车意外,有手机、无人机,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像码头集装箱的调机,已经开始集成千寻的服务。像海康威视的摄像头,里面也有千寻的服务。所以我们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陈金培说。

观察:

中国版StarLink(星链),谁来突破?

在Space X和国内相关政策解冻的刺激下,一批民营火箭企业在2015年前后冒起,与此同时商用卫星行业也迎来黄金时代,诸如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初创企业已获得风险投资者的巨额融资。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里,与卫星导航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几何式增长。2015年之后,相关企业年注册量突破800家,2019年卫星导航相关企业注册量达1100余家,是十年前的6倍有余。此外,卫星导航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消费领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专业应用领域,其占比分别为24.9%和17.99%。

而在国外,目前最火热的卫星公司莫过于Space X——其最初是商业火箭企业,但后来开始涉足卫星生意,创始人埃隆 马斯克甚至推出StarLink(星链)计划,目标是通过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地互联网基础设施,朝着6G的方向发展。

但星链计划耗资庞大,目前国内尚未有卫星公司提出如此宏大的目标。可以作为参考的是,2018年11月连尚网络提出打造“蜂群星座系统”,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覆盖全球的免费卫星网络。

据连尚卫星首席科学家安洋当时介绍,连尚蜂群星座系统是混合轨道卫星星座系统,由272颗分布于低轨道的卫星和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组成,星座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距离地面1000km的72颗骨干星组成,内层由距离地面600km的200颗节点星组成。

不过这一规模与星链计划相距甚远,后者目前已经发射卫星超过500颗,远期目标是4.2万颗。近日中金公司在研报中预计,星链计划如果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批1600颗卫星的部署并开始商业服务,将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盈亏平衡,到2027年成为全球服务超过1000万用户的卫星互联网运营商。

但值得一提的是,“卫星互联网”在今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首次纳入到新基建的范围里,其后上海和北京两大卫星产业重镇分别推出相应的行动方案,明确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事实上,抢在初创公司前面,国内已有大型公司开始布局中国版StarLink,如中国联通在今年6月6日与华为签署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虽然内容主要是为探索基于空地联合的卫星物联网、卫星车联组网等业务应用,但通信运营商确实有发展天地互联网的潜力。

[责任编辑:CX真]

【相关链接】关于  北斗三号  组网  新闻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